全红婵那天跳水,分腿动作落水的一瞬间,我手里的瓜子直接撒了——不是被吓着,是那种“说好的拼腿呢?”
的懵圈。
裁判席上有人皱眉,解说员的声音都带点“哎呀妈呀”的提气,弹幕区直接炸锅:“全红婵被临时改战术?这操作属实有点离谱。”
一场跳水,生生演成了现场“宫斗”,网友们的八卦雷达比水花还要敏感。
你要说中国跳水队有多牛,数据最直观。
全红婵拼腿的平均得分,常年在3.3分附近徘徊,分腿动作打下来,少说掉个0.3分。
别小看这零点几,在顶级赛场那是生死线。
可偏偏陈芋汐偏爱分腿,拼腿就像让猫学游泳,实在为难。
周继红和陈若琳,俩教练,临场一拍脑袋:“全红婵,分腿!”
全场气氛瞬间变成“你大爷还是你大爷,但你得听我的”。
其实全红婵和陈芋汐的搭档关系,表面和谐,私下不说话谁信?
站在跳板上的两个人,心里各有算盘。
全红婵心想:拼腿我闭着眼都能跳,分腿那是自废武功。
陈芋汐倒是松了口气,终于不用跟队友硬碰硬。
教练组的算盘精着呢,牺牲一点全红婵的绝对优势,换来整体的双保险。
只是观众的心思没这么好哄,谁都想看满分操作,换成“稳妥”二字,多少有点扫兴。
说到教练,其实压力也大得很。
周继红当年跳水时铁娘子一个,退役后管队伍更是明里暗里都要扛。
陈若琳刚上岗不久,年轻气盛,手里还攥着一堆金牌,转身就要和老前辈一起做决策。
谁也不想背锅,谁也不想出错。
教练席上气氛凝固,队员心里有火,网友在屏幕外“指点江山”,全场最轻松的估计就属解说员了,毕竟一句“战术调整”能糊弄过去多少人?
这事儿让我想到当年郭晶晶和吴敏霞的“姐妹花争霸”,一个拼难度,一个拼稳定,最后教练组照样得头疼。
中国跳水队的传统就是集体主义,有时候看着风光,实际上水下全是暗涌。
每次碰到大赛,战术变化比天气还快,运动员得跟着节奏变,谁都不敢掉链子。
你说全红婵委屈吗?
肯定委屈。
可成年人的世界哪有“委屈奖”,能站上跳板就已经赢了一半。
网友们的嘴,真不是盖的。
有人说:“两个女人都不称职。”
其实话糙理不糙,谁没点情绪?
全红婵这次临场被改动作,心理压力比比赛难度还高。
陈芋汐心安理得,分腿跳得比平时还稳,观众却总觉得少点刺激。
嘴上喊着“团队优先”,心里盼着个人奇迹。
中国体育的老毛病,集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来回拉扯,谁也说不清到底哪头更重。
你要问我,这次改动作到底值不值?
说实话,赢了就是神操作,输了全队背锅。
竞技体育哪有剧本,都是临场拼出来的。
全红婵没跳出自己最擅长的动作,观众遗憾,教练心里其实也有点打鼓。
数据会说话,0.3分的损失不是小数目,尤其在奥运、世锦赛这种地方,分数就是命根子。
可教练不敢赌,队员不敢闹,观众不敢信,大家都在彼此试探。
这波操作,其实也是中国跳水队人才梯队的缩影。
说白了,拼腿分腿各有千秋,可教练组总想两全其美。
全红婵被“削弱”,陈芋汐“保稳”,队伍“保险”,观众“失望”,这场大戏谁都没落下。
体育圈里,这种事不是第一次,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。
你以为只有跳水是这样?
想想孙杨换项目、易建联改位置,哪个不是在集体和个人之间反复横跳。
有意思的是,每次出事,网友都能找到新角度。
有人翻出全红婵的训练视频,说她训练时分腿动作就不顺。
又有人扒出陈若琳刚当教练时的采访,“年轻人难带啊!”
你说这像不像家长里短?
一边嫌弃孩子不争气,一边又怕孩子受委屈。
体育圈和生活圈,其实也就隔着一道评论区。
说到底,这场风波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,是谁能在压力下活得更像自己。
全红婵下了跳板,表情冷得能结冰,采访时还得硬撑着说“服从安排”。
成年人的无奈全写脸上。
观众嘴上调侃,心里其实都明白:谁都想看见奇迹,可奇迹不是天天有。
写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弹幕区有人说:“你要是全红婵,你跳不跳?”
这问题有点意思。
换作你,站在世界的跳板上,你选拼命一跳,还是稳稳分腿?
评论区见,我等你一起来聊聊这场跳水宫斗,顺便再八一八,咱们平时生活里,是不是也常常被“集体”还是“自我”折腾得团团转?
发布于:辽宁